-->
浣熊科-抖音百科
浣熊科(学名:Procyonidae),是哺乳纲食肉目下的一个科,截至2024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数据显示该科下分为浣熊亚科和蜜熊亚科2亚科、5属、共13种,代表物种有北美浣熊、蜜熊等。[1]浣熊科已知最早的化石可以追溯到约2800万年前的晚渐新世。[9]浣熊科成员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大陆,分布区域从加拿大南部至阿根廷北部,栖息地包括城市、沙漠、热带雨林、湿地和高纬树林等,[5][6]欧洲与亚洲部分地区也有分布。[10][11] 浣熊科动物是小到中型的哺乳动物,形态结构似熊,但体形较小。其体重通常为3.5~9千克。浣熊科成员身体通常细长,尾巴中等至大,毛皮为灰色或棕色,有时脸上有对比鲜明的斑纹,尾巴上也有浅色和深色的尾环,其中南美浣熊属、浣熊属和蓬尾浣熊属拥有醒目的环状尾巴和面部斑纹,而犬浣熊属和蜜熊属则缺少或仅有微弱的斑纹。雄性个体具有发达的、二叶状的阴茎骨。浣熊科成员头部相对短而宽,耳朵短但直立,爪子短而弯曲,脚底无毛,属于跖行类动物。[5][6]浣熊科成员较多树栖,一般在树上建造巢穴,也会利用土拔鼠的洞穴或生活在矿山、废弃物、谷仓、车库、下水道中;部分种类如长鼻浣熊则为地栖性。[10][11] 浣熊科为夜行性动物,白天蜷伏窝内,夜间出来觅食。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浣能还有冬眠习性。虽然属于食肉目,但浣熊科动物偏于杂食,食物组成中小动物偏多,极少捕食活跃或较大的猎物如鸟类和哺乳动物,这种杂食性使得其牙齿变得低肉食性。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还会潜入人类住处偷窃食物,因此常被称为“食物小偷”。[5]大多数浣熊科动物在春季繁殖,幼崽出生后只收到雌性哺育。[12] 截止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共收录浣熊科动物14种[c],数据显示,浣熊科中侏儒浣熊被评为极危(CR),东部长鼻浣熊为濒危(EN),西部长鼻浣熊和小型犬浣熊被评为近危(NT),剩下的10种浣熊科动物则被评为无危(LC)。致危因素主要有人类捕杀和栖息地丧失。[2] 浣熊科部分成员是重要的皮毛兽,曾经有一段时间曾因皮毛而被大量捕杀,但数量已经恢复。[11]但某些浣熊在欧洲与日本却成为了棘手的入侵物种。[13]浣熊科动物会翻垃圾箱,或者钻进居民院子里,挖坑掘土掀草皮,破坏房屋扒楼梯,偷盗居民物品,甚至杀死居民家里的宠物猫和小型犬。[14]浣熊科动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当地野生动物和家畜甚至是人类造成威胁。比如,它们可能携带狂犬病、钩端螺旋体、蛔虫和跳蚤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