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档案

世界记忆遗产
《南京大屠杀档案》是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形成于1937至1948年之间。[1][2][4]
2014年2月,南京市档案局首次向媒体公开一批珍贵档案,共183卷,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此次公布的珍贵资料后续与之前的5组“南京大屠杀史档案”一起,第三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同年3月,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提名表。最终,11组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11组档案分布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7家单位。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3][5][6][7]

档案内容

申遗档案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11组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档案包括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南京市民罗瑾、吴璇冒死保存下来16张侵华日军自拍的屠杀平民的照片,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以及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等。[6]11组档案分布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7家单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