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石榴

安徽省五河县的地方民歌
《摘石榴》是流传于安徽省五河的地方民歌,属于五河民歌的代表作,以独特的韵味和优美韵律反映了五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1][2]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破除农村中的封建残余思想,五河县老艺人霍锦堂将当地民间传唱的小调改编成了一出反抗农村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的三人小戏《摘石榴》。经由民间艺人张相千(饰小生)、安华芝(饰 小姑子)、王万侠(饰嫂子)三人的倾力合作,演绎了一段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顾世俗偏见,为自由幸福而奋起反抗的感人故事。出于对旧礼教吃人本质的痛恨和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三人小戏《摘石榴》 一经演唱便引起了众多百姓,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共鸣。当地百姓争相学唱,随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2]
1979年,五河县文化馆张荣阳等人开始进行民歌普查。随后,经由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删减改编后《摘石榴》由三人小戏变为二人对唱,王万龙对民歌《摘石榴》 的歌词进行了缩编,变为六段,而张荣阳则在歌词和原有三人小戏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整理,三句优美旋律又外加了一句衬句,并且记录了全部的曲谱。1982年,安徽省蚌埠市歌舞团演员马留柱曹新云在民歌大赛中演唱《摘石榴》,一炮而红。随后,两人在中国唱片社灌录了唱片和盒带,在全国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发行。同年民歌《摘石榴》又入选了歌曲集《带露的花朵——安徽民歌100首》,2001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由歌手薛胜明和张红曼对唱获得金奖。[2]2010年,著名歌手祖海将此歌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3]
作为一段描写青年男女恋爱的民间小调,《摘石榴》在五河县流传了百年以上的时间,2008年6月,五河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