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櫜鞬服-快懂百科
櫜鞬服,是唐朝定型的一种特殊的礼仪[1]服饰名称。櫜是盛箭之器,鞬是盛弓之器。在唐代,櫜鞬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代称出现。 名称来源
櫜鞬是藏箭和弓[2]的器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文公)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 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杨伯峻 注释:“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由此可见,櫜鞬一词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 形成与发展
唐玄宗开元[3]年间(公元713—741年),《开元礼》中规定:“金吾左右将军随仗入奏平安,合具戎服,被辟邪绣文袍,绛帕櫜鞬”。据此可知,这种佩戴櫜鞬的服饰是一种“戎服”,即军人穿着的服饰。这种服饰的特点是穿袍佩弓箭,戴上红色的抹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服饰逐渐成为了下级军官晋见上级军官的固定戎服。开元末期,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去见节度使夫蒙灵詧时,其装束就是“去(具?)奴袜带刀见”。这其中的“奴”即“袴奴”,“袜”当为“抹”即“抹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