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

理论术语之一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作家海明威在各自领域里提出,应用到跨文化交际领域,指把每种不同的文化比喻为一个独立的巨大冰山,它可以分为两部分:水线以上轻易可见的文化和水线以下不易察觉的文化。[3][4]
1895年,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以《歇斯底里研究》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就像一座冰山,表面可见的部分是意识,而大部分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是潜意识,这部分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发展。[1]1932年,海明威在其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提出文学领域的冰山理论,强调作家在创作时应只展示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将水下的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和补充。[2]1972年,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在其著作《家庭如何塑造人》中首次提到“冰山”这一概念,[5]该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内容。[6]

理论概念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3]横跨心理学、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1][4]该理论借用浮在海上的冰山来描述人的意识状态,即意识部分(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部分(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则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并且是决定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关键。[3][7]

发展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