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

词语
性本善,读音xìng běn shàn,意指人的本性本无善恶之分,引自《三字经》,可用于句子中作主语或定语。[1]
《三字经》开篇提到“性本善”,这句话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孔子认为,人在出生时大致相似,后来受环境影响而产生了差异。他将性和后天的影响明确区分开来,认为人的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后天的环境和经历会影响人的品德和志向。然而,人性善恶的讨论往往涉及到更为复杂的道德和心理层面的探讨。在东方尤其是东亚地区,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很大,导致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接受人性本善的观点,这也体现在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上。不过,“性”这个词有着多重含义,可以指性质、性情、性格、性别等,而不仅仅是道德善恶方面。实际上,人性的起点是基于生理上的本能,而后天的环境和社会因素会影响人性的发展和表现。因此,人性的本质是复杂多样的,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善或恶。[2][3]

简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易于改变的,所以他(她)们后来才会有巨大差异,这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注定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基本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