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3](大余县城西5千米[1])发现钨矿石,中国钨业史由此开篇,大余成为中国钨业发祥地[3]。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西华山支部成立,投资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1]。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余县成立了西华山、漂塘、下垄、荡坪四大中央直属钨矿企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3]。 大余县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千米,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4],累计探明的钨矿储量44万多吨,有甲类矿山26个,钨精矿年加工能力3-5万吨,仲钨酸铵总产能达1.9万吨,钨粉和碳化钨1.4万吨,硬质合金2920吨,硬质合金刀钻具3000万支[3]。凭借丰富的钨矿储量,大余县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钨采掘到硬质合金、盾构、刀钻具生产的完整钨产业链条[5]。 历经一百多年的开采,大余县可开采的钨正逐年减少[6]。2013年印发的《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7]中明确写道,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大余现有钨矿可开采利用仅剩6.16万吨,开采年限不足10年[6]。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