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蚁蛉

分布于广东等地区的中大型昆虫
穴蚁蛉[1],即“蚁狮、食蚁虫、沙猪”,为脉翅目、蚁蛉科的物种。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成虫体长20毫米。头黄色,顶部有黑色斑纹。触角黑色,长约为头胸之和。上颚端部黑色,上唇具2个环形暗褐色斑。胸部背面暗棕色,具黄褐色斑纹,腹面黄色。侧板上具l宽阔发亮的黑色条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黄色狭条纹。腹部比翅短,背面棕色,腹面黄色。足略粗短,黄色,与基跗节等长。翅薄膜状,透明,具绿带浅蓝色的虹彩。脉稠密,亚前缘脉和径脉黄色,其余纵脉棕色,横脉暗棕色。[2]蝶角蛉类与其近似,但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而蝶角蛉的触角很长,可与之区别。
均为肉食性,本科穴蚁蛉等种类的幼虫生活在沙地或沙质松尘土的地表层下,将细纱或尘土筑造成一个漏斗状"陷阱",将自身隐藏在"陷阱"底部沙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小型节肢动物(主要如蚂蚁)为食。[2]
穴蚁蛉遍布全球,全球已知有650余种,中国有100余种。穴蚁蛉成虫昼伏夜出,取食、交配、产卵均在黄昏和夜间进行。趋光性,以昆虫为食,产卵于干燥的砂土上。幼虫生活在崖石下、断崖、墙根,屋檐下及不受雨淋的砂地。穴蚁蛉一年发生一个世代。在夏季成虫陆续出现,产卵并孵化为幼虫,入秋以后幼虫大部分发育成2或3龄越冬。春季天气暖和以后猎物逐渐增多,这时再补充到足够的食物,发育为蛹并在夏季羽化为成虫。 [3]
通过中国一些穴蚁蛉的生物学、行为学及人工繁殖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证实,其幼虫食性广,易于饲养,成活率高。穴蚁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交尾产卵获得成功,并完成了连续多代繁殖。穴蚁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年内完成了3个世代发育,为蚁蛉天敌与药用昆虫的人工繁殖奠定了基础。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