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文化

儒、佛、道三家的文化历史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早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1]三教文化是中国中世纪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儒、佛、道三教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儒学属于礼文化系统,佛教属于禅文化系统,道教属于道文化系统。[2]
三教文化的源头分别是老子与《道德经》、孔子与《论语》、释迦牟尼的《无量寿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3]三教文化的发源地是河南省嵩山[4]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代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5]佛家文化主要指佛教文化,创办人为释迦牟尼,[6]是外来文化。[3]道家文化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提倡“精、气、神”,追求长生不老。[7]

内容概述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