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安代舞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是流传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róu]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2]
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代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蒙古民族艺术形式。安代舞逐渐发展为以舞蹈为主,舞蹈动作也由三四个发展到二十多个。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9。[3] 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2]那仁满都拉是蒙古族安代舞代表性传承人[4]

舞蹈简介

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蒙古族安代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