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卿-抖音百科
九卿是指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1]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三公九卿制。[8][9]三公九卿制是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中权力中枢机构和权力执行机构的概括。[10]其中“九卿”是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8][9] 在西汉前期,九卿泛指二千石中职掌实际事务的中央机构长官,到王莽时期,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大司农)、作士(廷尉)、秩宗(太常)、典乐(大鸿胪)、共工(少府)、予虞(水衡都尉)为九卿,分属于三公,自此在形式上确立了以特定九职担任九卿。而东汉承袭王莽的制度,确定以太常九职构成九卿,确立九卿制。[2][11][12][13]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九卿职能发生了变化,而到隋唐时期,则由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变成了“三省六部”制。[14]从此,九卿退出了行政中枢的行列,不再参与政务的制定,而是变成了一个负责具体执行的事务机关,[14]明朝仍设有九卿,且有大小之分。[12]清沿明制,清代九卿与明代相同。[15] 名字的由来
九卿是指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1]《史记》云:“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16] “卿”古代官员的名称。[17][18]之所以称“九卿”,是因为“九”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据《易·系辞》,在一至十的十个自然数字中,五个奇数被称为天数,五个偶数被称为底数。天数和地数之分是阴与阳之分。先秦文献中以“九”命名的九州、九野、九天、九品等,都是以阳数之“九”表示着通天道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哲学天地感应、化生万物的思想,这里的“九”虽不能看作实数,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九卿提法的出现,是由“九”这个数字的特色意义所决定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