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

含有讽喻或教训意义的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指的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多以动物为主人公,利用它们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喻示一种教训,达到讽喻的目的。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可读性很强,无论文化水准是高是低,都能从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真理。故事中抨击的假、恶、丑,热情歌颂的真、善、美,更是赋予了寓言更深的思想意义。[1]
寓言故事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故事是寓言的表层结构,寓意是故事的深层结构,是寄托在故事里的道理,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2]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一文学体裁,如 《[]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3]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4]

简要介绍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3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国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更为多见。
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