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史书
《春秋繁露》又称《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七卷,八十二篇文章,但现今可见的只有七十九篇,缺第“三十九”、“四十”和“五十四”三篇。[2]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关于该书的成书过程和时间已不可考,但后世留下了诸多书目版本及为其阐释的注疏论著,如楼钥本、聚珍本、《春秋繁露义证》《春秋繁露注》等。可见,《春秋繁露》在古代社会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3]
汉代年间,统治者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地位,巩固了大一统专制政治制度,需要一套合理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文化层面,汉代推行儒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子言论,社会学术风气较为宽松,许多学者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发表自身言说。[3]在此基础上,《春秋繁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周代以来的阴阳五行学说 ,阐发附会《春秋》的微言大义,涉及到天地、阴阳和五行运转的规律,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世间治人、礼乐制度等内容。由此,董仲舒进一步论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道理,提出“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学说,[2]阐发儒家政治、文化及哲学思想,本质是为上层统治者统治所必需的伦理纲常和尊卑等级进行辩护,因而成为了一部维护封建统治的经典著作。[3][4]
《春秋繁露》内容冗杂、体系庞大,不仅反映了董仲舒自身的哲学思想体系,还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在政治上,它强化了君权天授的思想,进一步维护了封建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上,“三纲五常”“阴阳五行”“神学目的论”等学说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诸子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经学和儒学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社会标准和思维方式。[3][6]

作者介绍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约公元前104年),字宽夫,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汉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