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缂丝-抖音百科
缂[kè]丝,又称刻丝、剋丝、克丝,是一种运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出的中国传统丝织品。缂丝的“通经断纬”是以本色经丝,挣于木机之上;以手工把各色纬丝按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地织成平纹的花样。因为是用小梭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制织的,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碰到垂直线的时候,就留有断痕,承空而看,似尖刀刻镂一般。[4][5]缂丝作品结构严谨、图案精美,所需技术高超、时间持久,素来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6] 缂织起源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即今属新疆的回鹘地区,缂织技术传入中国,大体源于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缂毛工艺。[7]隋唐时期,传统的缂毛工艺经过中原巧匠本土化的改良,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缂丝花样。两宋时期,缂丝技艺发展到已日臻成熟,在实用性缂丝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以缂丝工艺织造卷轴绘画为主的观赏性缂丝。元代继承了宋代缂制佛像的传统,并形成了缂制帝王后妃祖先像的新风。明代时缂丝用途已经非常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装,也用于书画装裱,缂丝业的中心集中到了北京宫廷和苏州民间。[8]清代时缂丝已逐渐成为宫廷垄断的产品,多用于昂贵的服饰制作中,其中以“龙袍”最甚。[9]缂丝的织造有着精密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织造技法,能够缂织各式装饰图案,也能缂织人物、风景、花草虫鱼、翎[líng]毛走兽、名人书法等。还可以依据设计的裁制外形及大小尺寸,随意缂织,小如荷包、书签,大如巨幅围屏、壁挂,长如长卷画轴;外形变化如袍、裙、鞋、帽、袜、桌围、椅披、坐垫、围幔、各式香囊、宫扇等均可制织。[4]缂丝有定州缂丝和苏州缂丝,在技术上分传统缂丝和现代缂丝,用途上分为实用类缂丝和观赏类缂丝。因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10] 随着清朝的覆灭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涌入,缂丝业遭遇冲击。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地区先后成立了各种缂丝小组、研究所,缂丝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11][12]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缂丝业又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13]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下,以及专家学者的倾力研究,缂丝文化技艺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14]“苏州缂丝织造工艺”和“定州缂丝织造技艺”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王金山、马惠娟等代表性传承人将缂丝技艺进行传承和发扬。[15][16][17][18]在“非遗”日益受到重视之际,缂丝织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不断发挥着经济、文化与艺术价值。缂丝逐渐成为部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新的文化符号以及中国艺术成长史上的重要一环。[19] 名称由来
关于“缂丝”这一名称,宋代庄绰《鸡肋篇》写作“刻丝”:“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挣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纹,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宋代洪皓《松漠纪闻》写作“剋丝”,明朝张习志为南宋的朱克柔《缂丝牡丹》作题跋写作“克丝”,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记宋锦名目也写作“克丝”。明代汪汲《事物原会》引《名义考》云:“克、剋、刻三字皆读此音。[5]缂丝之‘缂’当作缂是也。”按“缂”字的含意,《玉篇》和《广韵》都释为“织纬”之意,这从缂丝制织时以小梭织纬,成品只显露纬丝不露经丝的特点来讲的;至于刻丝之“刻”,显然是因织物“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来写的;剋丝之“剋”,可以释为以纬剋经,与“缂”同义;克丝之“克”,则与“剋”字相通。“缂、刻、剋、克”四字同音,都可以相通,今据《名义考》统一定名为“缂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