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本名莨纱、莨纱绸,[1]俗称茛[gèn]绸,云纱,[3]是莨纱与莨绸的合称,盛产于中国广东的一种丝织物,[1]是佛山市顺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4]因其洗涤、走路时会沙沙作响,故称其为“响云纱”,后称为“香云纱”。[1] 早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李时珍也提到过。用薯莨的汁液来浸染,是有悠久历史的。[7]明末清初,广东以渔业为主的疍民为了适应水上生活发明了一种面料。[8][1]晒莨染整技艺首先在顺德兴起,[9]明朝永乐年间,广东开始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并用于出口。清道光年间,香云纱染整技艺逐步发展成熟。[10][1]20世纪20年代,香云纱生产发展至鼎盛时期,至30、40年代,由于人造丝的发明,香云纱随之一落千丈。[10][1]1958年后,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香云纱行业再次日益萎靡。[10]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广东省轻工业厅有意识地传承、推广下,使“香云纱”这一传统文化历史产品注入新的活力。[11]1998年,香云纱逐渐复苏繁荣起来。[10]如今,香云纱染整技艺在原料、颜色、图案等方面都有了创新。[1] 香云纱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其制作是用薯莨的液汁涂抹于绸缎之上晒干,反复多次;再用采自顺德、南海、三水、番禺等地境内河道富含亚铁离子等矿物质河泥涂于绸缎表面,使其表面形成均匀的薄河泥层;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他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róu]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之后,清洗河泥;其后平摊于草地上使其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软化,最后再卷绸、码尺、整装入库。[12][13][14] 由于香云纱为真丝构成,且其原料中的薯莨本身就是一种中药,故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另外因为附着了矿物河泥,香云纱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的特点,[2][14]同时具有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经久耐穿等优点。[15]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11年7月,香云纱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16]2020年,香云纱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单。[17]。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