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军-抖音百科
捻军(1853年—1868年),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因皖北地区口语称一部分、一股、一支为“一捻”,逐渐形成了“捻子”的集团,后被称为捻军。[1][2] 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占领南京,受此影响,各地掀起农民起义。皖北地区原本存在的“捻子”活动由于众多农民的加入,正式成为捻军起义。1855年秋,在雉河集会议上,捻军建立大汉国,共推张乐行为盟主,确定“五旗军制”。随后捻军四处征战,作为根据地的雉河集多次失守又被夺回。雉河集再次失守后,张乐行带队向淮南进发,于1857年3月与太平军会师,随后捻军配合太平军抗清。1857年底,捻军内部出现分裂,以张乐行为首的一派主张与太平天国联手抗清,以刘永敬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回到皖北独自抗清。最终刘永敬以违背军纪的罪名被杀害,大部分捻军出走北归。张乐行仍带领捻军和太平军四处征战。太平军安庆基地被攻陷后,张乐行退回皖北。1863年,僧格林沁部清军大举进攻皖北,皖北根据地失守,张乐行遭叛徒出卖被擒获杀害。[3] 天京失陷后,赖文光的西北太平军和张宗禹部的捻军结合,继续反清。他们改兵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多次大败僧格林沁部,并于1865年击杀僧格林沁。清廷先后派曾国藩、李鸿章剿捻。1866年10月,捻军分成东西二军,东捻军被李鸿章围困在山东半岛,突围战中任化邦牺牲,赖文光在扬州被俘;西捻军救援东捻军途中,被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采用四面包围法困住,领袖之一张琢被叛徒杀害,张宗禹下落不明。[4] 构成捻党的成员有白莲教徒、裁撤乡勇、变兵、船夫、渔夫、灾民、饥飢民、盐枭、衙役、盗贼、手工业工人、破产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在初期捻党中,游民群众占大多数;捻军起义后,农民群众才大量参加。[3]捻军军事组织,是在盟主之下设立黄、白、红、蓝、黑五色“总旗”,每一色旗有一个总旗头,没有固定编制,人数不定。总旗之下有大旗,是组成捻军的基本单位,能独立活动。大旗之下有小旗,也没有固定编制,人数自十余人至数百人不等。一般都是步、骑混合,大部分是步兵,小部分是骑兵。捻军的编制没有定额,成员也不固定。[5] 上海市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郭豫明认为捻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对近代人民革命斗争产生深远影响;[6]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江地在认为捻军起义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斗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