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鼓文-快懂百科
石鼓文,指的是先秦时期在石鼓上所篆刻的铭文。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石碣上的石刻文字,今存有多种拓片。[2]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3]善本则被分散在多地收藏。[4] 石鼓出土于唐贞观年间陕西凤翔,共十块,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花岗岩材质。石刻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也称《猎碣》。[5]每块刻石上有一篇文章,涉及田猎、捕鱼、祭祀等情景。[1]其产生前提有秦国的壮大、文化的交融和冶铁技术的发展。[6]石鼓文分汧[qiān]沔[miǎn]、灵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田车、銮车、马荐、吴人十篇,涉及田猎、捕鱼、出征等事,具有史学、文字学与文学价值。石鼓文用笔挺拔匀圆,取势逐渐趋于匀称方整,全篇气息畅达,开阔雄强。[4][7]其受秦文化的实用主义影响,具有古朴疏朗的和谐、劲健之美。[7]其篆刻的年代有许多说法,涉及东西周、汉、北魏等朝代。[8]出土具体地点也有渭河南岸石鼓山、渭河北岸石鼓寺等说法,其中雍县三畤[zhì]原说多为学者接受。[7][9]五代十国至两宋期间,石鼓屡遭变迁,战乱时散失,和平时又被找回。[7][10]元明清时期,石鼓被安置在北京国子监孔庙。抗战时期,石鼓先后迁徙到上海、南京等地,解放后运回北京故宫。[11][12][13][14] 通过石鼓文中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其时代背景。其刻文承前启后,连接商周古文和大篆,具有很高的文字学价值。其文字朴实,是“‘畋[tián]猎文学”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1][7]石鼓文对清代篆书的发展影响颇深。清代篆书书法家邓石如等皆对石鼓文推崇备至。[15]清代康有为称之为“中国碑帖之第一文物”。[1]较为系统的研究石鼓文的书籍为徐宝贵的《石鼓文整理研究》。[16] 名称由来
载体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