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英语: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科学传媒,其前身是1950年创办于南京的科普杂志《地理知识》。2000年,《地理知识》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以“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为办刊理念,[1]即把自然地理放在第一位,并注重挖掘人文地理中最具特色的东西。[6]《中国国家地理》为月刊,每月7日出版。[2]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地理与地理知识,还涉及到历史、民俗、生物、科考、探险等领域。[6][7]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首次出版于1950年1月1日,它是当时中国地理学界最早的普及性刊物,当时的杂志主编是时为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李旭旦。[8]1957年,李旭旦教授不再担任《地理知识》主编。1958年,《地理知识》编辑部从南京迁到北京,主编为高泳源。[9]1960年8月至12月,受当时中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知识》停刊整顿了5个月。1961年1月,《地理知识》复刊。1966年到1972年,《地理知识》又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停刊。1972年10月,停刊6年多的《地理知识》复刊。1997年7月,李栓科担任《地理知识》杂志社社长,《地理知识》开始进行全面改版。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定位由科普期刊升级为科学传媒,在运行机制、市场策略等方面都有所改变,由此,《中国国家地理》开始走向世界,进军新媒体,进入了发展新阶段。[10][11] 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发行;2002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在日本发行,[5]2008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升级上线;[12]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出版。[13]在发行量方面: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 -- 选美中国”特辑后,杂志月发行量超过20万册,后被翻译成10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量超过两百万册。[14]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的月发行量依然突破50万册。[15]2015年,《中国国家地理》月均发行量已达到80万。[12]2016年,在纸媒行业整体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地理》年发行量依然保持增长4.2%。[16]到了2018年,杂志的月发行量已接近100万册。[15]截至2023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月均销量已在中国高档媒体中居于第一位。[1]
《中国国家地理》已经由当初的科普杂志成长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科学传媒,是2017年的微博“最具行业影响力媒体”,201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2021与2022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精品期刊展”。[1]中国著名作家、画家、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精华的集锦,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2]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