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日语:めいじてんのう,英语:Emperor Meiji,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幼名祐[yòu]宫,徽印印号为永,是日本第121位天皇孝明天皇与中山庆子的次子,日本顺位继承制之下的第122代天皇,大日本帝国第一代大元帅。[1][2][3] 明治天皇幼年便接受严格的宫廷教育。万延元年(1860年)被其父孝明天皇封为了亲王,并赐予其名“睦仁”。庆应二年十二月(1867年1月),孝明天皇病逝,明治天皇于同年2月13日正式登基,即位之初他发布“王政复古”的命令,并领导推翻德川幕府的倒幕运动,建立日本近代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868年,日本改元明治,采取“一世一元制”。[4]从明治元年(1868年)至十九世纪末,明治天皇推行“万事一新”的维新改革,施行废藩置县、殖产兴业、警察制度、文明开化等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领域推动日本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但之后明治天皇通过1888年颁布的《教育敕语》向全国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并推动天皇逐渐神格化,使得天皇成为明治政府和日本国家的精神支柱,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明治天皇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确立了自己的权力。[5]同时明治天皇在位后期推行军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政策,先后吞并琉球、侵略中国和朝鲜,又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最终吞并大韩帝国。明治四十五年六月(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因糖尿病加重且并发尿毒症而在东京去世,终年61岁,最终葬于日本京都市的伏见桃山陵。[1][2][3] 明治天皇在位的四十五年间施行维新改革,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历史学者伊文成评价:“明治天皇领导的资产阶级维新改革进行的不彻底,虽然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致使日本资本主义的国内市场十分狭小,国内的社会矛盾只能通过开拓国外市场来转移或解决,而由于日本经济实力较弱,因此日本选择以武力来进行对外侵略和扩张,乃至最后走向法西斯道路。”[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