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印度,盛行于中世纪,直到今天还在极小的范围内使用着。[4]
梵语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梵语圣歌是直接的证据来源。梵语家通常将梵语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吠陀梵语时期、史诗时期以及古典梵语时期。[6]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使用他们的语言创作了口传作品《吠陀》,这种语言是最早的吠陀梵语。吠陀梵语是一种经过修饰、讲究语法规范的、高深典雅的书面语。[7] [8] 约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的大部分部落过渡到国家阶段,印度半岛进入了列国争霸和帝国统一的时代。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着手进行了很多变革。与此同时,兴起了众多反对婆罗门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派别。佛教即为其中之一,佛教创始人佛陀反对佛教徒使用的高雅的梵语宣教,主张使用各自的方言俗语,这一时期印度产生了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一时期被称为“史诗时期”,史诗梵语保留了吠陀语法形式的残余,也受到方言俗语的影响。史诗梵语过渡的同时,古典梵语也开始逐渐形成。[9] 约公元前4世纪末,语言学家波你尼创作《八章书》,对吠陀梵语的语法、语音以及予以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定。公元前3世纪迦旃[zhān]延那的《释补》和公元前2世纪波颠阇利的《大疏》,有对波你尼的《八章书》作了注释、解说,经过这三部著作规范下形成的梵语,即为古典梵语。古典梵语典雅完善,语法复杂多变。[10] 公元1000年以后,梵语开始呈现出萎缩的趋势。16世纪开始,新印度开展了大规模的语言与文字运动,新的文字形式从梵语中汲取了相当一部分词汇,梵语成为新印度语言与文字的源泉语言之一。[11] 梵语重字音、字义而不重字形,因此,梵语没有固定的字形文字。梵文曾使用过多种书写体系,例如婆罗米文、笈[jí]多文、悉昙体等,后来主要采用天城体。[12]大约为11-12世纪,天城体完全取代了悉昙体等其他字母,成为梵语的书写字母,并保持至今。[13]进入21世纪,梵语不再作为通用语言被使用,[14]仅在一些宗教仪式、祭祀中使用,以及在少数印度村庄中仍作为日常用语使用。[15] 但梵语影响了诸多语言,比如,梵语还是印度现代各种方言词汇的主要来源,作为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地语,其词汇就有一大部分源于梵语;[14] 梵语也是藏文的直接来源;另外,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使得梵文成为众多汉语词汇的来源。[16][17]梵语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包括史诗、宗教文本等,[14]比如《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18][19] 名称由来
梵语作为一种语言,在演化到公元500到600年间才确立了samskrta(梵语)这个名称,samskrta指一种由语言结构规则“建构”起来的话语,字面意思为“已经完成了建构的语言。[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