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蝉效应

法律用语
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是个法律用语,源自美国,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指的是对言论自由的阻吓作用,即使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或人民因为害怕某些言论会遭到刑处,或是高额的赔偿而不敢随意讲话。政治、法律、传媒学等领域的新兴名词,属于负面效应。译名因着重强调了效应的波及广泛度,再加上噤若寒蝉的意旨,渐渐被中文界所接受,应用广泛。[1][2]

来源

寒蝉效应最初被使用于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伦南的法律判决文书之中,指的是对言论自由的阻吓作用,即使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定的,或人民因为害怕某些言论会遭到刑处,或是高额的赔偿而不敢随意讲话。寒蝉效应相对较多反映为负面效应,因为蝉在夏秋活跃,而在寒冷的天气喋声。[1]

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不止步于法律,包括新闻、传媒、社会等领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但凡受制于自己的上级或上层,抑或被掌控的,造成下级无法有效表达意见时,往往会用到寒蝉效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