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线雕发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民间古老的传统工艺,因以漆线装饰雕塑作品而得名。[3]这项工艺在民间又叫妆佛,因为其原本主要是使用金箔、彩绘和漆线等装饰制作神佛雕像。[4] 漆线雕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宋元时期沥粉和泥线雕等线雕工艺的影响,到了明中晚期逐渐形成,在明末清初时技艺水平进一步发展,制作基本形成规模。清代中期,漆线雕技法更加成熟,粗细线条灵活并用,同时开始采用漆线堆叠的立体制作技法,并使用贴金、配彩使得作品错彩镂金。[5]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漆线雕等民间工艺一度衰落,极少有好的作品传世。新中国成立后,漆线雕逐渐复苏,一些艺人开始逐步对漆线雕进行发展与创新,使得漆线雕工艺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技术不断丰富,时至今日已然成为中国漆艺文化的瑰宝。[6][7] 漆线雕的制作工序一般分为备料、搓线、盘绕形体、妆金填彩,先用天然大漆、陈年砖粉等材料制作漆线土,再将漆线土搓为漆线,然后涂有底漆的原雕塑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等方式塑造图形,最后贴上金箔。[7]漆线雕易于浮凸成型,线条精致流畅,题材包罗万象,与时俱进,具备线条美、色彩美、图案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8][9]同时,漆线雕也承载着文化价值,漆线雕作品中反映了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的人文、风俗、历史和宗教文化,漆线雕技艺融合了历代工艺以及各种图案,堪称地方文化史的标本。[10][11]2017年9月,以脱胎漆线雕《神武大元帅》为代表的两个品种、三种规格的作品被选定为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宾礼品,馈赠给与会的各国国家元首,古老的漆线雕在现代依然具备宝贵价值。[12] 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3],此后漆线雕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年产35万件左右、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漆线雕产业,其中以蔡氏漆线雕和优必德漆线雕影响力最大,这些企业在研发和生产漆线雕产品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将时代元素融合进漆线雕,探索出了漆线雕的更多发展路径。[11][14]然而,当前漆线雕行业也存在艺人越来越少,传承后继乏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15][16]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