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西晋时期李密的奏章
《陈情表》是西晋文学家李密上奏给晋武帝的表文,为辞谢朝廷征聘而撰写。[1]
公元265年,晋武帝为推行以孝治国的理念和实现统一,征召李密做太子洗马,但由于李密为旧国之臣,且家中有祖母需要奉养,便撰写《陈情表》婉言推辞。全篇讲述推辞做官的原因,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诉说身世苦情和祖母生病,为下文“辞不就职”做铺垫;第二段,诉说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三段,从“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讲到“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第四段,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向晋武帝表忠心。文章讲述亲情、孝情、忠情,讲述“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情理交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苦衷,最终成功地打动了晋武帝[3]
文章句式简洁精致,总体以四言为主,夹以五至九言,还利用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既体现出感情跌宕又满足了表意精确。[4]文章还善用比喻修辞,加以人们普遍知晓的典故,通俗易懂,整个叙述过程情理交融,将道理与情感巧妙结合,最终说服晋武帝。[5]《陈情表》是表文从蜀汉风格从走向西晋风格的重要的标志,[4]自出世以来,不断被后人当作彰显孝道的典范,[6]也不断地被历朝历代文人学者模仿、收录与评价。比如南朝诗人沈炯的《陈情表》、唐朝开元名相张说的《让起复黄门侍郎》、明朝哲学家陈献章的《乞终养疏》以及清朝大臣那桐的《那相最后之陈情表》均是模仿的李密《陈情表》。[5]在收录方面,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子昭明太子萧统就将其收入《文选》,[2]此后《晋书》《通志》《续后汉书》《经济类编》《古文观止》等文集也选录此文。[5]21世纪,《陈情表》也被编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2]被当做孝文化教育的范本。[7]《古文观止》评价《陈情表》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1]

创作背景

李密在蜀国时任尚书郎,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后沦为亡国之臣。[8]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汉。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定国号晋,改元泰始。晋武帝为倡导忠君思想选择以孝治国,为达到统一选择优待蜀国前臣。晋武帝之所以选择以孝治国,是因为当时孝道是一种主流社会思想,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通过以孝治国,可以获得群众基础,倡导忠君思想。晋武帝之所以优待蜀国前臣是因为晋国建立时期江东的分裂势力仍未得到统一,通过优待旧臣,可以让他们看到晋武帝的诚意,对晋朝忠心,从而达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