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a]是发生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匈奴、鲜卑、羯[jié]、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割据中国北方,共历时一百余年,史称五胡乱华。[1]
胡人五胡乱华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百年间,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其中,匈奴70万,羌人80万,氐人100万,鲜卑250万。经过长时间的人口迁移,在中原地区已扎稳脚跟。从“五胡乱华”开始,匈奴、鲜卑、羯、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徙,进入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族人杂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魏、北齐等数十个国家,历时300年之久。[2]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叛晋,自称汉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位,派刘曜率兵攻洛阳。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邺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刘曜陷长安,愍[mǐn]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中原地区的世家贵族纷纷南迁,在南方建立起了东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除早已建国的刘渊。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建立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后发动了淝水之战,结果招致大败,国破身亡,北方又陷入混乱。最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各国,再次统一北方。[3][1][4][5]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衰落,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恢复。其次,五胡乱华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6][7] 历史背景
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游牧民族,分布在中原王朝的西北边境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这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汉朝对这些民族进行征服,并利用他们的兵力和劳力弥补中原地区的不足。同时,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势力变化也促使了一些民族的迁徙。然而,五胡只是一个泛称,实际上乱华的民族不仅限于五胡,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五胡只是其中规模较大、政权较为重要的民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