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文学作品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又译作《爱丽丝梦游仙境》,是由查尔斯·道奇逊(Charles Dodgson)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在1865年于麦克米伦公司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镜中奇遇记》(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为该作的姊妹篇。[1][2][3]
爱丽丝梦游仙境》讲述的是小女孩爱丽丝追随着一只揣着怀表、穿礼服戴礼帽、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从此坠入了一个颠覆她认知的奇妙的地下世界后历险的故事。在地下世界,爱丽丝能够通过吃食物的方式变大变小,自己无法控制,她还在这里认识了千奇百怪的人和动物:如会说话的毛毛虫,爱丽丝从他这里学会了控制身体的方法;长相怪异会笑,并会提供她指引的柴郡猫;故作悲伤的假海龟;吃着茶点,百无聊赖的疯帽匠、三月兔、睡鼠;暴躁的红桃王后等,当她在惹怒了红桃王后,正欲反抗之际醒来了,发现自己在奇境中的经历只是一场梦。[4]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采用了荒诞的叙事手法,运用了梦幻叙事的形式,语言有趣幽默,亲近儿童心理,[5][3][6]通过爱丽丝对奇境的不断探索和在其中的反思成长体现了成长主题;童话性和真实性并存的奇幻世界,体现了儿童本位主题;通过对暴戾的红桃王后等形象的书写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7][5][8]自出版以来,该作便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影响,成为英国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最受孩子们甚至成人欢迎的读物之一,并被列入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一方面该作被艺术家们以各类理论进行了不同阐释,另一方面,该作的剧情和人物形象成为了创作的母题,被后世不断参考和改编,对后世文学、电影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沈从文的《阿丽斯中国游记》、蒂姆·波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皆改编自此作。[1][3][9][10]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