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极小期

1645年至1715年的时期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也称为太阳极小期[2],指的是1645年至1715年之间,太阳黑子活动大大减少的时期[3]。这是由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在总结前人观测记录,并于1894年提出的一个说法。[2]
蒙德极小期发生的时间与1550年到1850年间,全球气温显著偏低的“小冰期”中的最冷时间段相重叠[3]。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有科学家表示太阳的活动周期与地球天气间的联系仍有待确认。[4]

概念的提出

1610年,也就是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后的第二年,人们开始对对太阳进行系统观测,并记录太阳黑子[5]。到了1843年,科学家们首次发现太阳的活动以10~12年周期进行变化,在这期间,太阳会经历活跃期和平静期。[6]
1893年, 英格兰天文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Edward Walter Maunder)在格林尼治天文台研究人类发现太阳黑子后所积累的早期观测资料,他发现,在 1645—1715 年的70 年间缺乏有关太阳黑子活动的报告,蒙德于是在 1894 年和 1922 年先后两次发表他的观点, 他认为太阳黑子活动存在着宁静期延长的可能性, 他把这种情况称为 “延长极小期”(The prolonged minimum perio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