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

中国新疆的古代游牧民族
乌孙是中国新疆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之一,它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上起西汉,下至南北朝,在西域历史上持续达5个世纪的时间,是汉代西域36国中的第一大国,户12万,口63万,士兵188800人。乌孙与西汉王朝关系密切,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促成了乌孙和汉的通使往来,[3]汉公主细君和解忧先后远嫁乌孙,对汉乌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起到重要影响。[4][5][6]
战国至西汉初年,乌孙活动于今河西走廊西部,与月氏为邻,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昆弥难兜靡被杀,乌孙国灭。[2]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尚幼,为匈奴单于收养,乌孙沦为匈奴奴隶。[7]猎骄靡长大后,率领乌孙部众西迁至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复国。[2][8]之后乌孙国因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纷争,国分为三。直到翁归靡继承王位,娶解忧公主,乌孙归于一统,国力强盛。[9]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乌孙与汉联合对抗匈奴,基本瓦解匈奴在西域的统治。[10]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乌孙与西域诸国正式列入汉朝版图。[3]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乌孙国再次因王位继承问题产生纷争,在汉调解下,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弥,匈奴夫人之子乌就屠为小昆弥,此后也沿袭此封,分立大小昆弥。[11][5][9][12]公元5世纪前,乌孙与中原有关王朝都保持着政治联系。[13]直到柔然出兵西域,攻打乌孙,乌孙被迫南迁葱岭,以后逐渐与邻近各族融合。[3]
乌孙是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随着和汉的交往,发展农业经济[3][14]其内部实行奴隶制,但未完全确立,尚带着原始部落氏族的影子。政权以昆弥为最高统治者,其他贵族官职既有仿中原丞相的大禄,也有仿匈奴分左右治之的左、右大将。[15]军事制度上实行全民皆兵,大将下设立的[]候则是实际带兵管理者。[16]乌孙人崇拜天地、太阳等自然现象,也有鬼魂、祖先以及图腾崇拜,狼、马和猫头鹰都曾作为乌孙的氏族图腾。此外,乌孙人从母系社会就尊崇萨满教,萨满会以跳神的方式驱鬼治病。[1]

名称释义

  • 乌孙族号:羽田亨的《西域文化史·西域的民族》中认为乌孙族语言属于突厥语,从事突厥语研究的斯拉菲尔(维吾尔族)亦持此看法。突厥语汇中词根“Udi-”,意为“凝固”“凝结”,引伸为“团结”“联合;“-sun”为动词附加成份,依据语音、韵母变化两者结合为“Uysun”,音译即为“乌孙”,因此,乌孙可作“团结”“联合”解。新疆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副所长尼合买德·蒙加尼(哈萨克族)亦认为“乌孙”当作“团结”“联合”解,他还指出,现代哈萨克族中,就有一个名叫“乌孙”的部落联盟,它是由七、八个部落联合组成。[17][18][19]学者洪涛根据《汉书》所记载的三个翕侯推测古代乌孙至少由三个部落联盟组成,不同部落联盟组成国家就需要联合团结,故“乌孙”做“团结”“联合”解是正确的。[19]此外,学者钱伯礼还根据史料以及语言分析提出,乌孙族在改称乌孙之前,自号为“昆”,“昆”是突厥语“太阳”的意思,在猎骄靡带领全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立国后,才改为“乌孙”。[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