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家经典著作,别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常清静经》《清静经》等[2]。唐末道士杜光庭注本是最早的注疏本,其在经后补充了一段成书来历,说该经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到三国时期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公元164—244年)书写记载而成书[3],因此古代道教学者和学徒也这样认为,而其成书具体年代不详,历史学家任继愈和专门研究道教的学者萧登福等人则通过资料分析推断此经出于六朝或唐代[4]。该经共一卷,全部经文约391字,加上经后的赞语约为四百余字。[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的论述内容主要围绕“清静”二字展开,全经文部分共分为三段,探讨研究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讲述了道家核心的“道”本体论以及强调“清静”的重要性,主张修道者要澄心守静、减少欲望,看透一切皆虚无的本质,坚守道德,从而真正清静无为。[5]现存的版本有唐末道士杜光庭注本、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元朝终南山道士王元晖注本、金朝道士侯善渊注本、宋代无名氏注本、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注本等。其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唐末道士杜光庭注本是出现最早、较为完善的版本,在其出现后,该经的传播更为广泛。[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为一部经典的道教重要古籍,被许多修道者和学者重视并为之注释,尤其是宋元之后,其推动了道教思想以及道教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该经的道教心性修养道法被尊为最高法门圣典,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最后,该经由于其在道教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被书法家专门书写,对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十分深远。[1]
经名释义
“太上老君”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尊称。“清静”一词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五章》[6]:“清静为天下正”[7]。老子是最早使用“清静”修心概念的人,主张“道常无为,为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8]。在经文后的赞语里,三国时期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称该经是老子西游白龟台时为道教神仙西王母论说《常清静经》,而西王母由此口口相传至葛玄,由葛玄书写记录下来继续传播[3]。而且老子创始道教,往后的道教修道者都以老子思想为源头,《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便是道教学术中论述老子“清静”思想的上乘典范,故而如此起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