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别名方吻犀,犀科白犀属哺乳动物,[1]在现生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象(Elephantidae)。[6]两性在体型上存在差异。雄性个体体长约3.7-4米,肩高约1.7-1.85米,体重可达2.3吨。雌性个体体长约3.4-3.65米,肩高约1.6-1.77米,体重可达1.7吨。[7]全身呈浅灰色。相对于其庞大的体型,白犀的眼睛较小。[4]嘴唇呈方形,脖颈较长且颈背有一个明显的隆起。[6][8]有两个大小不等的角。[9]在野外环境中,白犀的平均寿命为46-50年。[4] 白犀在非洲南部多个国家都有分布,但仅在南非存有本土种群,其它各国皆为引进种群,野生种群在南苏丹及刚果共和国可能已灭绝。[2][10]常栖息于稀树大草原、灌丛带及草地。[2][11]白犀的种群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202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2] 白犀作为大型食草动物,在湿度适中的稀树草原环境中,对维持短草地覆盖率及防火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其他食草动物的生境。[12]
分类与命名历史
1812年,英国博物学家威廉·约翰·伯切尔(William John Burchell)在南非第一次发现白犀,并在随后发表的法文期刊文章中将其命名为Rihnoceros simus。[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