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山鹧鸪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雉科山鹧鸪属鸟类
1
4
白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gingica),别名白额山[zhè]山鸡等,是雉科山鹧鸪属鸟类。[1][2]体长25-30厘米,体重253克。[4][5]雄鸟额与头顶前部两侧白色或栗褐色[6]白色眉纹延伸至颈背。虹膜灰褐色,嘴黑色,口裂肉色,喙短呈拱形。上半身灰褐色;下背部、臀部有黑色斑点。下喉部有宽阔的黑色横带与栗色条纹,被狭窄的白色条纹隔开,胸部及两侧灰色,腹部渐变至白色,两侧有栗色条纹。尾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脚和趾亮红色,爪粉红褐色,两性相似。[4][5][7][8]
白眉山鹧鸪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西广东[3]主要栖息在茂密的阔叶林针叶混交林、竹林以及灌木丛海拔高度在150-1900米之间。[9]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昆虫与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7][9][10]
2000年,白眉山鹧鸪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1]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近危(NT)。[3]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2]

命名与分类

白眉山鹧鸪,属于雉科山鹧鸪属[1][2]1782年,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索纳拉特(Pierre Sonnerat)在他所著《东印度群岛和中国之旅》(Voyage aux Indes Orientales et à la Chine)中对白眉山鹧鸪进行了描述。1789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在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修订与扩充版中,基于索纳拉特的描述“La perdrix de Gingi”,正式描述了白颈鹧鸪,将它归入Tetrao属,创造了二项式名称“Tetrao gingicus”,[13][14]并将模式产地指定为科洛曼德尔(Coromandel)的“Gingi”,但这是一个错误,该物种发现于中国东南部。[15]1837年,英国生物学家布莱恩·霍顿·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将白眉山鹧鸪划入Arborophila属,[16]属名结合了拉丁文的“arbor”与古希腊语“philos”,“arboris”意思为“树”,“philos”意思是“爱”,种名“gingicus”源于地名“Gingi”。[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