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 也译为《玛哈帕腊达》,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或“大婆罗多”,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卷帙[zhì]浩繁,号称十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两行诗,每行16个音),精校本的篇幅总量近八万颂,中译本有四百多万字。全书共分十八篇,主要讲述了婆罗多家系两支堂兄弟族——般度族( Pandava)与俱卢族(Kaurava)之间激烈的王位继承战。故事围绕双方及其盟友之间进行的18天大战展开叙述。这部史诗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印度王室和王权的故事,含有浓厚的印度教虔爱色彩。[1]它隐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并没有耽于神话幻想而富有直面现实的精神。同时,《摩诃婆罗多》是一部警世之作, 它凝聚着沉重的历史经验,饱含印度古代有识之士们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2] 《摩诃婆罗多》在印度地位至关重要,被认为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它不仅被称其视为政治与伦理教科书,而且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方言和英语改写本,也通过各种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借助绘画、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摩诃婆罗多》的人物与故事在印度家喻户晓,在日常文化和精神生活中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3]
成书
作者与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