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

中国古代典故
桃园三结义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典故,指的是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的背景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因志同道合,想同心协力同谋大事,在桃园义结金兰的故事。最早记录刘、关、张三人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1]”书中叙述三人关系像兄弟一样亲密,但并未出现结义的情节。元代中期的讲史说话《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根据民间传说,将桃园结义的故事进行了完整的叙述。后世话本、小说等文学作品对桃园三结义进行了细节上的改动,最终于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第一章定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2]
桃园三结义时,三人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3]这个典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义气和忠诚的价值观,也彰显了人们追求正义和公平的信念。它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影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其他领域。[4]

典故内容

《桃园三结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位好友刘备关羽张飞因为共同的志向和情谊,在桃园结为兄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