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镇

佛山镇、汉口镇等的合称
佛山,今广东省佛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佛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佛山镇概述

广东佛山镇,镇域大致位于现时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佛山已生息着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聚落,当时,佛山的先民已经拥有较好制陶、纺织技术。东汉时期,出现了先进的耕作技术,成为鱼米之乡。唐宋时期,佛山成为工商业城镇,至明清时期更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中国“四大聚”。佛山镇历史上经济繁荣,要民生活富庶,但地幅狭小,地势平坦,天然防御条件差,且地处广州西南部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必经之路。居民为求自保,很早就形成习武强身、自卫的传统。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攻进佛山,一路势如破竹。佛山乡绅梁广等22人,仅以一天的时间,匆匆组织乡勇抗敌。在“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的情况下,坚守半月,杀敌数千人,直至黄萧养兵败。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在这场战事中,佛山乡民中能征善战、勇略过人者不在少数。梁敬亲“与诸义士树栅拒之,谋定而后战,扼吭捣虚所向必克”。年仅18岁的梁[zhuān]率乡中义士,悉力备御。及战,持丈二红刃刺贼先锋,大呼陷阵,众纵之,贼遂溃。书生冼光“开栅门出战,斩其伪千总彭文俊,贼气夺,自是每战必捷”。战后,冼光不受官爵,“所居东林……,筑场圃其中,耕读之暇,集乡人校射为娱乐。”
《世济忠义记》在谈到这场战争胜利的因素时说“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忠义之所激发,能使阡陌[]之辈,奋而成为精兵,而大敌破者,非此也耶!”实际上,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忠义”或士气仅是一个方面,“阡陌耜之辈”“成为精兵”,离不开长期的技击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可以肯定,当时,佛山已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