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俄罗斯作家
1
4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b]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编剧。[1][3][4]
屠格涅夫1818年出生在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自幼厌恶农奴制度。[5]1827年,9岁的屠格涅夫随全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他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加深了对农奴制度罪恶的认识。1834年屠格涅夫转入彼得堡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837年大学毕业后,他前往柏林大学深造。在此期间,屠格涅夫结识了社会活动家巴枯宁、斯坦凯维奇等人。1843年6月,屠格涅夫结识了法国歌剧演员波丽娜·维亚尔多,两人成为终生好友。波丽娜·维亚尔多对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
1843年屠格涅夫发表了《巴拉莎》《神甫》等诗歌,但不见成绩。后转向小说创作,第二年他发表中篇小说《安德烈·克洛索夫》。两年后,他的短篇小说《三幅画像》被《彼得堡文集》收录。[6][2]1847年开始,屠格涅夫经常居住国外,[1]为《现代人》杂志撰稿,这些文章后结集出版成为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6]1852年屠格涅夫因创作《猎人笔记》被逮捕,创作了揭露农奴主专横暴虐的中篇小说《木木》。1853年他获释回到彼得堡,先后撰写了不少描写贵族知识分子命运和历史作用的小说,如《罗亭》等。[6]1862年,屠格涅夫被牵扯到所谓的“三十二人案”之中,创作也逐渐下降,创作了《父与子》。[3][4][6]1872年屠格涅夫发表中篇小说《春潮》。[1]1882年,屠格涅夫身患脊椎癌,[1]于一年后(1883年8月22日)逝世,安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里别林斯基的墓旁。[7]
屠格涅夫是第一个在全欧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的俄国小说家,他的作品充满爱国主义情感和启蒙思想。[8]反映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期间的社会生活,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是俄国解放运动艺术编年史上重要的部分。他的现实主义写法,在俄国甚至全球文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誉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1][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