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

中国传统民俗舞蹈表演
麒麟舞,也称“武”麒麟或舞麒麟,是古代皇宫贵族的祭祀娱乐活动,被誉为“麒麟圣舞”。据现有资料记载,麒麟舞在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早有关“麒麟舞”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唐朝时期,当时称之为“麒麟[xuàn]”。现今麒麟舞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广东云南傣族纳西族等地,形成南派和北派两个不同类别。[13][14][15]
麒麟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固定的仪式程序,如“开光见青”“麒麟盘门”。表演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常见的表演套路有打滚、舔脚、洗胡须、咬跳蚤、窜桌过桥、登山望月等技艺性较强的动作,以及喜、怒、哀、乐、惊等神态表情,表演中伴有打击乐器伴奏,场面活泼激烈、威风十足。各地民众通过舞麒麟祈求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传统,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意蕴,是中国华夏祖先传承至今的艺术瑰宝。[13][16][17][18]
2008年,广东省海丰县麒麟舞、河北省黄骅市麒麟舞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麒麟舞、河南省睢县大刘寨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大船坑村麒麟舞、广东省深圳市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山西省侯马市麒麟舞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19][20][21][22][23][24]

历史由来

麒麟中国古代传说的奇珍异兽,是祥瑞代表的图腾之一。《汉语大词典》中对麒麟的解释:头上有犄角、身上有鳞片、身体形似鹿、尾巴像牛尾。麒麟的头身背部的有龙、凤、祥云、八卦、梅花等图案,寓意吉祥。麒麟是“德仁”的标志,被古代君王所推崇。民间更有流传“麒麟送子”“子孙贤德”之说。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麒麟图腾被广为使用。如麒麟被制成吊坠等饰品送给未成年的儿童佩戴,寓意祈福和保佑。民间玉麒麟也是代表爱情的象征,如《黄梅戏女驸马片段女主人公送给男主人公一对玉麒麟中的一只,代表成双成对,生生世世不变心。麒麟的的传统纹样常被宫廷贵族使用,如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麒麟被绣在袍服上,称为“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官用;清朝时,麒麟纹样绣于武官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古代贵夫人的裙褂上,也常绣有百年拜麒麟的纹样,表达美好祝愿。自古以来,麒麟舞在民俗活动中以模仿动物的表演形式,保平安、图祥瑞,成为历代汉族王朝宫中和民间的祭祀娱乐活动,称其为“麒麟圣舞”。[14][16][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