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剂

使潜影显现成可见影像的药剂
显影剂(Developing agent)又称显像剂,[2]是使曝光后感光胶片上的潜影显现的药剂。[1]显影剂可分为无机显影剂(草酸亚铁 过硫酸钠等)和有机显影剂(米吐尔对苯二酚以及菲尼酮等)。[4][5]对于黑色照片和彩色照片,[6][7]从化学反应的性质来讲,显影剂的显影原理是氧化还原,即将已感光的卤化银被还原剂(显影剂)还原成金属银,进而形成影象。[8]不是所有的还原剂都可以作为显影剂来使用,能作为显影剂的还原剂必须具备特殊要求(如严格地选择性、能溶于水和亚硫酸钠溶液等)。[8]
显影剂常被用在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的显影液中,[6][7]以及生产印刷线路板时的显影。[9]在医学影像检查时,显影剂常被用作示踪剂[10]也可用在荧光成像方面诊断早期的癌变。[11]

相关历史

焦酚(1,2,3-苯三酚,Pyrogallol)是最早使用的显影剂,它于1832年被发现能容易地把银盐分解成银[12][3],1850年,它被弗兰德瑞克·阿科(Frederick Archer)发现可以制成显影剂。1880年,阿布尼(Abney)发现[kūn]醇(对苯二酚,Hydroquinone)的显影性质,同年,埃德(Eder)和托斯(Toth)发现邻苯二酚(Catechol)的显影性,邻苯二酚可被用作黑色或黄褐色显影剂,或者用于某些特定相纸的暖色调显影剂。1888年,安德森(Andresen)发现对氨基苯酚(4-Aminophenol)也是一种显影物质,它被广泛用于复合的高浓度显影液中。同年,安德森发现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但单独使用对苯二胺作为显影剂时,需要很长的显影时间。[3]
1891年,霍夫(Banff)引入米吐尔(N-甲基-对氨基苯酚硫酸盐,4-Methylaminophenol sulfate)显影剂,同年,博基茨(Bogisch)发现格拉星(对羟基苯甘氨酸,4-hydroxyphenylglycine)显影剂,安德森发现阿米酚显影剂(2,4-diaminophenol dihydrochloride)。1940年,依尔福(Ilford)实验室发现菲尼酮(1-苯基-3-吡唑[wán][tóng])的显影性质,它除了具有米吐尔的大部分性质之外,还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优点,比如单独使用时具有高的感光乳剂速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