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4
太原崇善寺,始建于唐朝。占地面积约为3192平方米(大悲殿)。位于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在上马街南侧,狄梁公巷东侧,今山西省考古博物馆后方。[2][3][8][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4]
崇善寺创建于唐,原在城外。到明初朱元璋称帝,将太原列为九边重镇之一,于洪武9年(1376)拓宽新城,为抵御元军残余势力的侵扰,于是白马寺划到城内。[2][3]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王朱㭎为纪念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令差永平侯谢成奏准建新寺一所,于是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八年竣工。建成后,晋王赐额“崇善禅寺”。[3][8]清同治三年(1864)10月15日寺内失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被烧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六大主殿之一的大悲殿和山门、钟楼、东西厢房、西小院等少许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修建文庙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投下两颗炸弹,虽洞穿屋顶,但并未爆炸。[3][2]
1965年,嵩善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嵩善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命名

崇善寺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其最早记载见于残存的《元一统志》:“延寿寺在本县(阳曲县)东二里,宋大中祥符三年额。对绝壑,宛若山林间久废,今有重建寺宇。”明洪武十六年(1383),晋王朱㭎为纪念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而在原址重新拓建,令差永平侯谢成奏准建新寺一所。建成后,晋王赐额“崇善禅寺”。明代中后期及清初崇善寺多次重修。[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