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夷

唐朝文学家、诗人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2]刘希夷是唐高宗上元二年的进士,他喜欢音乐,善长弹奏琵琶[3]他的诗多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大部分诗句都是写的闺情,诗句华丽,并且大部分都是伤感的情调。[1]
刘希夷是个美男子,史书上说他“美姿容”。刘希夷自幼聪明,很有才华,与舅舅宋之问年龄相仿,同师学习,一同成为初唐著名诗人。唐上元二年(675年),24岁的刘希夷与宋之问赴长安会考,双双考中进士。刘希夷考中进士后,因社会经验欠佳,工作很不顺利,有时连正常的生计也无法保证,更加喜欢出外旅行。常邀诗友到名山大川中激发灵感,以此调节心情。正因为生活的逆境,让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3]刘希夷作品《代悲白头翁》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想要据为己有,刘希夷不愿意,宋之问就让人用土囊将其压死,死的时候还不满三十岁。[1]
刘希夷的诗赋仅能看到28题35首,其中《全唐诗·卷82》28首,《全唐诗续拾卷七》4首,《全唐诗外编》两首,《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九1首。[4]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等。刘希夷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来自唐丽正殿大学士孙昱和《红楼梦》中甄士隐的认可和赞赏。[1][3]

人物生平

刘希夷,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 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三岁丧父,随母在外祖父家长大。他姿容俊美,聪慧天成,与舅舅宋之问一起读书,高宗上元二年(675)希夷25岁时,与宋之问、沈佺期同登进士。刘希夷考中进士后,因缺少社会经验,工作不顺利,正常的生计无法保证,更加喜欢出外旅行。常邀诗友到名山大川中激发灵感,以此调节心情。正因为生活的逆境,让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3]刘希夷不曾为官,善弹琵琶能歌咏,喜饮酒,不拘一格,好游山寺与僧侣交友,勤奋攻读。认祖归宗回到汝州之后,游玩三峡地区,歌咏巫山,走遍江南,开阔了他的胸襟与视野,酿就了他的诗风和人格。据《汝州文史资料》第六辑里记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刘希夷从洛阳回汝州,在庙下街被其二舅宋之问邀往一卢姓家饮酒(宋之问想把《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据为己有),大醉后,宋之问差人用土囊将刘压死,伪称为伤酒致死,时年27岁。他死后,家人把他葬在他喜爱的嵩山余脉风穴山下。[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