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蒿-抖音百科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又名草蒿、青蒿、臭蒿等,是菊科(Asteraceae)蒿属(Artemisia)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1]。该物种适应性强,多生长于路边、荒地、河谷、砾质坡地、盐渍土等地[3]。 黄花蒿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多分枝[1]。叶纸质,绿色,茎下部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叶两面具脱落性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通常为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短细[1][4]。头状花序球形,下垂或倾斜,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开展、尖塔形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1],外围为雌花,中央为两性花[4];花深黄色,花冠狭管状,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1]。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1]。花果期8-11月[1] 黄花蒿植株的叶片、花蕾、花、幼茎、和种子均含青蒿素,但主要分布于叶片和花蕾中[5]。黄花蒿味苦、微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6]。黄花蒿风干后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可用于调配香精[7]。此外,其茎皮可用于造纸[8]。同时,黄花蒿可做护坡植物或林缘地被植物[7]。 本草考证
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为中药青蒿,又称药用青蒿,最早以青蒿作为正名,入药始载于马王堆出土文物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其用于“牡痔”。《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青蒿之别名,记载其主治“疥[jiè]痴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并有“明目”之效。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始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寒热诸疟,是历史上最早记载青蒿具抗疟疗效者。以上记载,虽未明确青蒿品种,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内,已把《神农本草经》的青蒿与《肘后备急方》截疟的青蒿,以及通过他本人实践,证明具治“疟疾寒热”的青蒿,联系在一起。可见李氏认为历史上记叙的青蒿与他自己在医疗实践中运用的青蒿是一致的,是同一个品种,并进一步阐明青蒿是有截疟作用的。其间各代,如宋《圣济总录》有“青蒿汤”,元《丹溪心法》有“截疟青蒿丸”,明《普济方》有“青蒿散”“祛疟神应丸”等,皆以青蒿复方配伍治疗疟疾。《本草纲目》以后,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也都有青蒿截疟的记载,传统青蒿具有抗疟疗效且专属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点,也可以把历代青蒿连贯起来,说明历史上传统的正品青蒿仅有一种,而同一种的正品青蒿都是具有抗疟功效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