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芈姓,伍氏,名员,又名贠,[1]字子胥,楚国(今属湖北监利)人,[2]封地为申(因此也称申胥),[3]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政治家。[4]伍子胥是古代水战兵法的开创者,在中国兵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盖庐》《水战兵法》等。[5]他主持开挖了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为苏州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6]
因父亲、兄长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辗转流亡至吴国,辅佐公子光(阖闾)取得王位,并推荐勇士专诸。之后帮助阖闾谋划伐楚计划,使得楚国军队元气大伤。后又建议带领唐、蔡两国发动对楚战争。在阖闾死于[zuì]李之战后,伍员劝谏吴王夫差攻灭越国以安定后方,与意图北进中原争霸的夫差产生激烈矛盾。[7][8][9][10][11][12]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夫差赐剑令其自尽,死后其尸体被装入鸱夷(盛酒的革囊)投入钱塘江[13][14]
伍员的经历不仅见诸《左传》《史记》等史书,更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江浙地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伍员自古以来就被江浙百姓奉为“潮神”。[15][16][17]

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