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蛋龙属(学名:Oviraptor)生存距今约7500万年的亚洲蒙古地区,体长约1.8-2.5米,是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手盗龙类的一支,这类恐龙的体表都存在羽毛[8]。窃蛋龙属下曾被认为有两种恐龙,一种是嗜角窃蛋龙(Oviraptor philoceratops),另一种叫做蒙古窃蛋龙(Oviraptor mongoliensis),但是后续的研究发现蒙古窃蛋龙实际上是另一属恐龙,即瑞钦龙属(Rinchenia),所以改名为蒙古瑞钦龙(R. mongoliensis)[9][6]。 发现与命名
窃蛋龙属只有一件可以确定的标本,于1923年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被古生物学者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发现,包括有一窝恐龙蛋和一件破损的上半身化石。次年,研究者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对这件标本研究后,认为这只恐龙是在偷窃其他恐龙蛋时被杀死的,之后才成为了化石。于是奥斯本就把它便命名为“Oviraptor”,“Ovi”在拉丁语中代表“蛋”,“raptor”在拉丁语中代表“盗贼”,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偷蛋贼,所以中文翻译为“窃蛋龙”。种名“philoceratops”则是“喜欢角龙类”的意思,因为奥斯本认为窃蛋龙是在偷原角龙(Protoceratops)的蛋。所以中文翻译为“嗜角”。合在一起就是“喜欢角龙类(蛋)的偷蛋贼”[9]。这还影响了窃蛋龙科其他恐龙的命名,比如窃蛋龙的近亲窃螺龙(Conchoraptor),意思是“海螺的偷窃者”。直到70年后,人们发现实际上这些蛋是窃蛋龙自己的,窃蛋龙是在保护自己的蛋,但是根据命名法,“窃蛋龙”这个学名是无法再被更改了[8]。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