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鼢[fén]鼠(拉丁学名:Eospalax fontanierii)(拼音:fén shǔ),别名瞎狯、瞎瞎、瞎老鼠[3],为鼹型鼠科凸颅鼢鼠属动物。[14]其是中国的特有种,[15]广泛分布于中国。[16][6]其体重为184~563克,体长为16.3~24.5厘米[4],尾长4~8.5厘米[5],体型粗壮,四肢较短,前肢比后肢发达,前爪比较锐利。头宽且扁,鼻端平钝,眼睛较小,外耳廓退化隐藏在被毛中。[4]其毛色较浅,呈浅黄褐色至灰褐色,毛尖为铁锈红色,毛基为灰褐色。尾巴上的毛较稀少,皮肤裸露可见。[6] 中华鼢鼠主要危害云杉、华山松、栎、油松、山杏、苹果等树种,对牧草、农作物也有危害,[12][13]具有生活隐秘、危害大、难防治等特点,[13]是一种典型的破坏地下根系的鼠种。[17]但同时中华鼢鼠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全体可入药,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可主治红斑狼疮、胃溃疡、慢性肝炎、头晕目眩等症状。[10] 分类历史
米内尔·爱德华斯(Milne·Edwards)于1867年将丰塔尼耶(Fontanier)采自北京西北山区的鼢鼠命名为Siphneus fontanieri。1912年,托马斯(Thomas)依采自山西宁武的鼢鼠标本的头骨眶前外板及枕中嵴形态上的特征将其另定为Myospalax fontanus。隆伯格(Lonnberg)于1926年又对山西与北京标本的差别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例如爪的颜色、齿列大小等。美国学者艾伦(Allen)与英国学者埃勒曼(Ellerman)等人将两种鼢鼠视为同一物种。2000年,兽类学家罗泽珣、陈卫、高武等采自河北、山西、陕西南部以及甘肃地区的标本,除个别头顶没有白斑或不明显、大小不一外,头骨特征非常相似,因此合并为一种。中华鼢鼠的分类发生了变动,归入了凸颅鼢鼠属(Eospalax)中。[6]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