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衡-抖音百科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是东汉时期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文学诸多领域。张衡因其科学造诣被后世誉为科圣(或木圣),为南阳五圣之一,又因其文学造诣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2][3] 张衡幼年家道中落,但天资聪慧且一心向学,十六岁时他独自外出游学,游学洛阳期间,他得到经学大儒马融、贾逵等人赏识。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回到南阳担任主簿;后来因为鲍德升任大司农调离南阳,张衡便辞官回乡,一心钻研学问,并多次婉拒公府征召。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汉安帝刘祜[hù]欣赏张衡的学问,特征张衡到洛阳为官。张衡再入仕途,先后担任郎中、尚书侍郎,在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调任太史令,负责天文历法和编纂[zuǎn]史书。期间,张衡写出中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同时写出数学著作《算罔论》。此后,张衡又先后升任公车司马令、侍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张衡因遭宦官集团诽谤中伤,外调出京担任河间相。两年后,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但未能获准,反入朝升任尚书一职。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后归葬故乡南阳西鄂。[3][2] 张衡一生兴趣颇多,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和史学等均有涉足,且尤擅文学、天文以及发明创造。在文学上,张衡一生创作《二京赋》《怨篇》《四愁诗》等,对汉赋与诗歌的发展均有贡献。在天文学上,张衡多有成就,如进一步发扬完善浑天说,提出科学的无限宇宙观,较为正确的阐述行星运动过程等。同时,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计里鼓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宋时期,张衡因其成就,被朝廷追封为西鄂伯。[4]进入现代后,人们对张衡仍多有赞誉和纪念。历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全才,古今中外亦所罕见。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联合国天文组织于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又于1977年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为纪念张衡及其诞生地河南南阳,将小行星9092命名为“南阳星”。[5][6][7][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