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

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在丝织品上写成的书,又名缯书、缣书、素书。[1][2]
帛书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时较为流行。帛书与简书在春秋战国时是并行的,帛书的使用直到三国以后,才逐渐为纸书所替代。[4][1]1942年9月,中国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帛书,这件文物后来流失到其他国家。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又出土了一批古代帛书,共有20多种,12万多字。[5]
帛书的形式一般是把一篇文章截成一段,然后卷为一束,称作一卷,因而后来就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称为一卷。帛书发展到汉代,有专门为写书而用的绵帛,上面织有(或画有)朱色或墨色界行,是为今日稿纸的滥觞。[4]帛书作为书籍材料,流传至今的实物非常少。已出土的帛书有楚帛书和汉帛书。许多古书已失传,但被帛书保存下来,这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而帛书又可以作为校勘某些传世古籍的依据。在文字学、文献学等方面,帛书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4][6]

历史沿革

帛书至迟在春秋时即已出现,战国时较为流行。帛是纸发明以前最好的书写材料,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管,吸收墨汁更优于竹简。但古代缣帛的价值较为昂贵,帛的产量不高。在纸发明以后,逐渐取代了缣帛抄书,但以缣帛作为绘画的材料,晋以后仍沿用不绝。[1]晏子春秋》记齐景公的一次谈话:“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千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墨子·明鬼》:“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又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孟”之言,《韩非子》也说“先王治理于竹帛”,可见帛书与简书在春秋战国时是并行的,帛书的使用直到三国以后,才逐渐为纸书所替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