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争

东林党争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皇权的抗争和与宦官集团的对垒。东林党争的政治目标都是为了挽救当时日渐衰败的封建政治,均以言论为主要政治行为展开救世运动。[1]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削籍回乡的吏部文选侍郎顾宪成集合同道,在无锡东林书院聚徒讲学。他们抱道忤时,强调明辨是非,主张济物利人。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显然,顾宪成等人开讲于东林书院,目的在于聚集天下人心士气,影响朝政时局。一时间,东林书院名满天下,政敌诬其意气相投者为“东林党人”。历史上并非真的有过这么一个“党”,而是指历史上有过一批被称为“东林党人”的人士。他们是当时富有责任感、较为正直的士林精英。由于反复遭受打击,名声日隆,东林党人成了那个时代正义和良知的代名词。东林党得势时期为明末崇祯帝时期,崇祯帝即位后大肆追捕阉党并任用东林党人。东林党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他们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但是从未有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美国学者贺凯对于东林党的评价是“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1]

历史起源

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东林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 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无锡东林书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