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

以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行为艺术是用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在行为表演过程中,与人、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所以,行为艺术也被称为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行为艺术包含四个基本元素: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身体、观众交流。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艺术家首次提出了“行为艺术”这个概念。[1][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冲击、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存在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广泛传播,艺术家们寻求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通过怪诞、荒谬、非和谐等手法表达对社会环境的独特感应和个体存在状态的探索。[8]行为艺术的前身可分为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三个阶段。[9]20世纪50~60年代,行为艺术兴起于欧洲[10]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行为艺术变得更富有延续性。[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行为艺术由之前的反社会理想主义向娱乐大众文化靠拢。20世纪90年代,对性、死亡、隐私关系的公开成为行为艺术用以反对保守倒退主义的集体声明。[9]如今,在全世界的各个大洲,行为艺术家的数量都在呈几何级数上升。当代的艺术博物馆也纷纷对行为艺术敞开大门。行为艺术已变得包罗万象。它涵盖任何形式的现场表演,这促使行为艺术从艺术历史的边缘地带向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5]
行为艺术依托特定环境和含义进行艺术创造,强调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艺术家大多坚信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其次,行为艺术具有泛化性特征,将传统艺术从精英文化高度降至普通观众可接触的范围,甚至邀请观众参与,消解艺术家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并拓展艺术视域至注重行为过程。最后,行为艺术在平凡中展现深刻性,打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线,邀请观众共同创造艺术作品。[7]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行为艺术还出现了激浪派、身体艺术、偶发艺术和达达主义等分支流派。[9]
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体现,突破了传统美学的界限,以直观、过程性的方式反映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体验,具有真实性和震撼效果。它不仅是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家否定和批判精神的主要传导方式。[11]不过行为艺术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其独特风格一直难以被明确划分,因此也一直饱受非议。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和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行为艺术”的发展中部分创作者更以自虐、伤害、鲜血等极端行为作为表达的主要方式。[12]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