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螽[zhōng]科(拉丁学名:Rhaphidophoridae,英文名:camel crickets、cave crickets、[1]sand-treader Crickets)[2],它俗称灶马,[4]又称为骆驼蟋蟀、[8]洞穴蟋蟀、[1]踏沙蟋蟀等。[2]它们并非真正的蟋蟀,但与蟋蟀、螽斯乃至外形奇特的耶路撒冷蟋蟀存在近缘关系。[9]驼螽科呈全球性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2]截至2025年4月,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共计有驼螽科下属68个物种被列入保护名录,其中,极危(CR)物种2种、易危(VU)物种27种、近危(NT)物种6种、无危(LC)物种28种、数据缺乏(DD)物种5种。[5] 驼螽科头部小而圆,头额部有浅色直纹,眼稍突出,体长15~28mm,身宽5~5.5mm,[6]触角细长,[4]长4.5mm,[6]。其体形硕长,大于蟋蟀,具有显著的驼背形态,[6]背部拱起,[7]体短粗。[10]它们的丝状触角与步足极为修长,乍看易被误认为蜘蛛。[9]它的体色暗淡无光,通常为褐色或灰色。[10]它们由于缺乏发音器,无法发出鸣声,但部分驼螽科种类可能通过摩擦器产生微弱声响。[9] 驼螽科分布广泛,特别在较暖的地区,[10]它们大多偏爱阴凉潮湿的环境,如洞穴、落叶层、腐烂的木头或岩石下方。一些生活在永恒黑暗环境(如洞穴深处)的驼螽科种类,眼睛可能会退化或完全消失。[2]它们食性杂,饭粒、菜屑皆可,常见于民居的灶间附近。[7]它们几乎会摄食任何有机物质,许多个体会捕食其他更小的动物。在人类居所中,它们可能啃食纸制品,偶尔也会咬噬织物。[2]驼螽科善跳跃,[7]跳跃能力较强,可跃至数英尺高。[2]它们经历不完全变态发育,仅包含三个阶段:卵期、若虫期、成虫期。[9]除非找到持续黑暗潮湿的条件,否则其无法在室内繁殖,[2]卵产于洞穴的底层,若虫一旦孵化立即寻找食物。[10] 历史起源
驼螽或穴螽(Camel and cave crickets)并非真正的蟋蟀,但与蟋蟀、螽斯乃至外形奇特的耶路撒冷蟋蟀存在近缘关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