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达

清朝的官员
杨世达,字兼斋,清朝时期广东揭阳县人。他在清朝雍正年间至乾隆初年期间担任多个地方的知县,包括河南登封、宜阳、宝丰、嵩县、永城等地。其中,他在雍正七年至乾隆三年(1729-1738年)期间担任汤阴县知县。杨世达以其刚直廉明的性格和关注民生的态度而著称,他在任职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众的政策和工程,这些举措至今仍被当地居民铭记。[1]

人物经历

杨世达在雍正七年就任汤阴县知县后,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当地的自然灾害。他与浚县合作修建了一座涵洞,解决了瓦查、夏庄等村庄的水灾问题,拯救了数百亩农田。此外,他还建造了辛庄至小章之间的堤防,不仅防止了洪水泛滥,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道路交通。在五陵地区,他新建了一座涵洞,并参与了卫河的整治工作,修复了多条堤防,显著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
雍正八年的夏天,杨世达亲自前往县东部的岗头地区调查,发现那里的地形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他向上级申请批准,开凿了一条名为“普济”的河流,从东岗头延伸至卫河,全长12里。他还注意到偏店地区的赵王沟已经淤积多年,导致河水无法排泄,危害极大。为此,他又进行了疏通和拓宽,使得这一区域的水患得以消除。
在县东部与安阳接壤的地区,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杨世达与安阳知县共同勘测,并获得了上级的支持,修建了长达45里的河堤以及一条6里的沟渠。他还组织村民加固堤防、清理沟渠,建立了两个涵洞,为附近居民带来了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