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为宋代重筑。[4]城墙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周长为7147米,高为9.7米,顶宽为6至10米,底宽为18至20米。[5]寿县古城区(寿县古城墙及其内部区域)规划面积约3.65平方公里。[6]
古城墙的墙体是以土夯筑,外侧墙面均以青石和灰砖砌成,并均以糯米和石灰作为粘合剂进行粘合,[5]寿县城墙有四门,东门称为宾阳,南门称为通淝,西门称为定湖,北门称为靖淮,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向西,东城门与瓮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心轴线均为南向出。东北和西北两隅各有一排水涵闸(又称月坝),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2][1] 古城墙始建于宋,重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a],明清时曾多次修葺[qì],已历经900多年。[2][5]1409至1566年的150多年间,寿县古城墙先后七次大水环城,至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27次修城,全部由水患引起。[7]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将这两处涵洞改建成月坝,与城墙等高,坝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清光绪十年(1884年)和三十三年(1907年),两城涵进行重修时,分别立了“崇墉[yōng]障流”和“金汤巩固”两块石刻。[8][9]1938年至1940年,日本侵略军先后三次攻陷寿县城。日军第一次攻城时,炮火击穿北门城楼,沦陷期间,城上雉喋、画凉亭、文峰塔及四门城楼相继毁去。[7]1987年上半年,寿县重建了北门内檐挑檐,东门(宾阳门)城楼及部分雉堞[dié]。7月份,加固了东线墙体。[7] 寿县城墙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2]2022年,安徽支持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寿县古城墙、歙县古徽州城墙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0]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