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八惠-抖音百科
民国年间水利专家李仪祉亲自设计或指导建设洛惠渠、渭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漆惠渠、灞[bà]惠渠等,这些渠道同泾惠渠合在一起并称“关中八惠渠”。近代关中八惠的建设,也走在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前列。 人物生平
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一生参与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与规划,并长期主持陕西的水利建设,是陕西近代水利灌溉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其最为后人所颂扬的壮举是首创了著名的“关中八惠渠”。 李仪祉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做了一次详尽调查,结果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为了根治[1]灾害,保障人民生活,李仪祉下决心修建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为渭河北岸平原这个全省粮棉主产区修渠引水。于是,他决定先修筑泾惠渠。 从1927年起,李仪祉亲赴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希望能筹到一笔修建经费,但是当时的一些官僚政客却讥讽他是“发狂”,并说引泾计划只能是“画饼充饥”,于事无补。李仪祉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三进北平,两下南京,继续四处奔波,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虎城首先拨款予以支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资助,终使泾惠渠工程于1930年动工兴建。